死有余辜的土肥原贤二(1)

2023-08-06 11:16:54来源:个人图书馆-水卷

1883年8月8日,土肥原贤二出生于日本冈山县一个军人家庭,其兄是日本前陆军少将土肥原鉴。

1940年,土肥原贤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被授予步兵少尉军衔,参加了日俄战争,后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接受系统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成为法西斯军事骨干分子。1912年毕业后,任日本参谋本部部员。1913年,土肥原贤二被派往中国。

来到中国以后,土肥原即在关东军中任职,同时长期担任日本军人坂西利八郎中将的副官,坂西多次担任中国政界要人和军阀的顾问,土肥原利用自己的职务,学会了中国语言,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熟悉了中国政治,并且和中国军阀和政界要人建立了个人关系。


(相关资料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利用德国忙于欧战之机,出兵山东,取得了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其后,日本政府又与袁世凯签定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欲使中国成为自己独占殖民地的野心更加膨胀。土肥原在中国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这个目标为出发点和中心的。

土肥原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很早就有联系。1920年直皖战争后,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上台,日本支持皖系军阀失势,日本帝国主义不甘心对华政策失败,一方面继续扶植皖系,一方面加紧豢养奉系军阀张作霖,以抵制直系军阀的势力。

奉系军阀张作霖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土肥原在幕后参与了这次战争的许多活动。

事隔不久,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土肥原作为日本关东军的实力人物,积极活动,全力援助奉军,把直系军阀击败,张作霖成为把持北京政府大权的统治者。

1925年11月,原奉系将领郭松龄受革命形势影响倒戈反奉,挥兵直捣奉军老巢奉天(今沈阳市),给张作霖造成致命的威胁,张作霖几欲逃往外国租界。在土肥原的积极活动下,日本军方调遣军队直趋奉天,援助张作霖,击垮了郭松龄部,郭松龄兵败被杀。这次倾向革命的兵变,实质上是通过土肥原的策划被日本帝国主义镇压下去的。

中国军阀阎锡山是土肥原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的同学,土肥原来到中国以后,积极利用这层关系对阎锡山进行拉拢,使其为日本在华政策服务。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19-1920年间,阎锡山与日本驻天津司令官建立了关系,积极在山西推行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方法,以取悦日本。土肥原几次去山西,与阎锡山"叙旧",阎锡山对土肥原待之为上宾。土肥原利用这个关系,经阎锡山允许在山西各地以旅行为名,有计划地将山西的地理情况作了详细的绘测,尤其对雁门关、桑乾河一带进行了重点侦察、绘测,详细记载了重武器可以通过的险要地域,窃取了山西的军事机密,使"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进攻山西之时,得以令人吃惊地从中国军队防线空隙中进击,取得迅速进展。土肥原正是利用与阎锡山的"旧谊",采取特务活动手法,为日本侵略山西立下了头功。

山西王阎锡山

1926年以后,北伐军力量向中国北方发展,国民革命浪潮弥漫整个中国大地,企图独霸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者非常恐惧。土肥原受日本军方指使,由策动中国北方军阀互相混战转变为促进他们联合"防赤",尤其是积极来往于张作霖、吴佩孚两派之间,积极策划直奉联合。

由于土肥原积极推行日本在华政策,忠实维护在华"利益",得以迅速晋升,1927年,土肥原晋升为陆军大佐。1928年3月,应聘出任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顾问,在此期间,土肥原成为周旋于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的活跃人物。由于他长期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都有接触和了解,不仅熟悉中国风土人情,而且会讲一口地道的中国语,作为知名的中国通,成为日本陆军派进中国搜集情报,从事阴谋活动的骨干分子。

东方会议以后,日本吞并中国的野心更加迫切,而张作霖对日本已不十分俯首贴耳,日本军方部分人认为,张作霖已成为日本侵占中国的障碍,意欲除之。1928年,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土肥原的顾问生涯也因之结束。

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以后,土肥原以天津为中心,进行阴谋策划活动,建立了特务机关。为了抗衡南方蒋介石与北方张少帅的联合,土肥原四处活动,拼凑旧北洋军阀的所谓"北洋派大同盟",以打乱北方政局,为日本势力打入中国北方创造条件。1930年初,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土肥原利用此时机,加紧在旧军阀中穿针引线,企图使段祺瑞和吴佩孚联手,同时造成段祺瑞和废帝溥仪的联合,但没有取得成功,4月,张少帅率奉军入关,帮助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10月,土肥原接受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指令,在华北设立特务机关,以瓦解张学良的势力。

1931年3月,日本正式设立天津特务机关,土肥原任特务机关长,在此期间,企图利用石友三排斥张少帅,拉阎锡山出马,一并解决满洲(中国东北)和华北问题,结果归于失败。

在土肥原积极策划“北洋派大同盟”之时,日本军部和关东军加紧共同策划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活动。任命本庄繁中将为新任关东军司令官,建川美次少将任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因为土肥原善于搞阴谋,1931年8月8日从天津特务机关长的位置上被调任奉天特务机关长。30天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土肥原公开出面,出任奉天市长。“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正是由有所谓“关东军三羽”之称的板桓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具体策划而成,土肥原从中主要负煽惑之责,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炮轰东北军驻奉天的北大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我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以后,土肥原为建立东北傀儡政权而奔走。当时,对于东北应建立什么形式的政权在日本和关东军内部都有争论。

就在事变发生的当天晚上,奉天大和旅馆一号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的办公室里,关东军驻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关东军高级参谋坂桓征四郎、石原莞尔以及片山衷,按照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大将的意图,召开了“制定关东军收拾东北局面方针”的会议。会上,坂桓、土肥原、石原三人,围绕着“侵占东北后如何实行殖民统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平素温文尔雅的土肥原失去常态,露出了军国主义分子的狰狞面目,武断地主张"要建立以日本人为盟主的满洲五族共和国"。坂桓和石原则赤裸裸地主张"将全满作为我国(日本)领土予以统辖占领"。最后,日本参谋本部明确了"消灭现有东北政权,树立以宣统皇帝为盟主,接受日本支持的政权,当为上策"。因当时清朝废帝溥仪寓居于天津,所以,日本军部又同时指示土肥原负责"策划溥仪逃往满洲"的特别任务。土肥原根据本部指示,立即赶赴天津完成本部交给的重大使命。

1931年11月1日,土肥原奉命抵达天津,加紧了对废帝溥仪的监视和控制。他动用了所有的特务组织,获取了溥仪的大量情报,得知溥仪"确有逃往满洲之意"的情报后,便认为采取非常手段,使溥仪就范的时机已趋成熟,必须立即将溥仪挟往东北。尽管此举遭到日本外务省和驻津总领事的异议,仍然果断地指示天津特务机关按原计划执行,并亲自谒见溥仪。

11月2日晚,土肥原来到"静园",对溥仪进行了煽惑,说满洲三千万人闹得民不聊生,日本人的权益和生命财产也得不到任何保证,其责任全在张少帅,日本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兵,关东军对满洲毫无领土野心,只是诚心诚意地帮助满洲人民建立自己的国家。他鼓动溥仪不要错过去关外的机会,回到祖先发祥地,亲自领导这个国家。为了实现挟持溥仪潜往东北的计划,土肥原竭尽全力使出多年在华从事谍报工作的惯用伎俩,在与溥仪单独密谈的情况下,表现出异常的温文尔雅和恭顺,尤其是他满口"宣统皇帝"的称道以及带有丰富政治色彩的"诚恳的允诺",都使溥仪深深地感到,这位在关东军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特殊人物讲出的每句话都是令人笃信和靠得住的。最后,土肥原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与溥仪达成3项政治交易:第一,满足溥仪复辟要求,决定在东北建立独立自主的帝国,由溥仪完全做主;第二,溥仪必须在11月16日前抵达东北;第三,具体谋划了溥仪潜往东北的步骤和方法。土肥原这种经常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可以允诺对方任何要求的特务手段,果然在溥仪身上发生了作用。溥仪不顾一些遗老的反对,决定赶赴满洲。

策划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在溥仪决定赴满洲的时候,同时向日本要求自己必须作皇帝,但日本方面对此迟迟未作出决定,溥仪对出走赴满洲之事产生了犹豫。为了排除障碍,促使溥仪下定决心迅速赴满洲建立适合日本需要的傀儡政权,土肥原加紧策划阴谋活动。一天,溥仪的侍从在别人送的礼物中发现了两颗炸弹,后来又不断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和恐吓信,使溥仪十分紧张。日本人说,炸弹和恐吓信都是张少帅的人所为,于是土肥原会见溥仪,煽惑地说"宣统帝不要再见外人了,还是早些动身的好"。实际上,恐吓事件都是土肥原一手策划并派特务干的,目的正是逼迫溥仪下定决心及早动身。不久,土肥原又一手策划了一起颇具神秘色彩的"天津骚乱"。11月8日晚10时,土肥原指使便衣侦探在临近日本租界的中国管区制造骚乱,勾引了中国驻津部队出动平息,借此时机,日本天津驻屯军也调动部队对日本租界实行戒严和"保护",断绝了华界的交通,溥仪居住的静园也开来了日本装甲车,名曰"进行保护"。由于社会时局的动乱和恐吓,溥仪下定了潜赴满洲的最后决心。土肥原对溥仪的利诱、恐吓、软硬兼施的阴谋终于奏效,1931年11月10日晚,溥仪在日本直接帮助下,秘密化装从天津出走,两天后,到达东北营口。

坂垣征四郎

1932年1月27月,日本关东军根据参谋本部《中日问题处理方针要纲》、《满蒙中央政府设立案》,通过了《满蒙问题善后处理要纲》,决定成立傀儡政权。2月16、17日,于奉天大和旅馆召开"建国会议",2月28日,公布"建国宣言",3月9日,正式建立了溥仪为执政的"满洲国"傀儡政权,后溥仪正式登基称帝,成为日本主子卵翼下的儿皇帝。

关键词:

上一篇:中金公司:地产产业链等政策重点支持领域有望成为当下投资主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